一例猪丹毒的诊治
发布时间:
2017-06-08 00:00
作者:
高纪振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热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断乳后不久至催肥前去势的猪,可分为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型,表现为“打火印”;慢性型,主要表现为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关节炎等。随着饲养水平的提高以及光谱抗生素的应用,典型猪丹毒已少有发生,但是,由于近年来猪场免疫抑制病的存在以及对猪丹毒防控的不重视,猪丹毒的危害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现在,笔者将一起猪丹毒的案例归纳总结如下,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发病情况
2015年2月28日,陕西省蓝田县王某某猪场,母猪存栏70头,现有育肥猪130头。
主诉:保育猪转育肥舍后三周左右,有3头猪突然死亡,体表无明显症状,随后有部分猪只在背部和腹部出现红斑,开始以为是圆环病毒病,使用干扰素和替米考星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又有4头猪死亡,并且病猪原有的红斑开始形成疹块,即所谓的“打火印”,已出现猪丹毒的明显临床症状,在兽医的建议下,使用磺胺嘧啶和头孢噻呋钠治疗后,效果不显著。
2、临床症状
病猪开始呈急性经过,稽留热,体温超过41℃,经常寒颤,精神不振,眼结膜充血,食欲减退,有的发病突然,很快死亡。有些病猪发病后不久可在体表皮肤上出现不规则的红斑(见图1),呈淡红色很快发展成红紫色疹块,大部分是矩形,触诊疹块稍微凸起明显,就是俗称的“打火印”(见图2)。
3、诊断
根据猪丹毒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合疗效,一般可以确诊,呈急性经过,无症状者,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取病猪的脾、肾及淋巴结等病料制成涂片,或取疹块皮肤渗出液或者血液制成抹片,然后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见有大量的革兰氏阳性短杆菌,初步诊断为猪丹毒。
4、治疗
该病治疗时选择合适的药物很关键,最有效的方法是做药敏试验[3]。本案例经药敏试验,筛选出青霉素(抑菌圈直径40mm)和阿莫西林(抑菌圈直径38mm)两种药物使用,给出治疗方案如下:
1. 注射给药:青霉素钠每千克体重 5~8万 IU+ 双黄连注射液(也可用黄芪多糖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0.2mL,肌肉注射,一日2~3次,连用 2~3d。
2. 混饲:10%阿莫西林粉剂1000g+ 林可壮观霉素(按说明加倍)+转移因子或板青颗粒(黄芪多糖)800g/吨饲料。
5、综合防控措施
发病后首先是早期确诊,及时隔离病猪,猪舍、饲槽、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应进行消毒,病死的猪及内脏器官等应深埋或化制处理,以防止其他猪只被感染。该病虽然容易诊断,治疗也较简单,但由于其具有传染性,防控该病最好的方法还是接种疫苗。以湖南中岸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猪丹毒活疫苗(G4T10菌株,商品名为优丹虹)为例,推荐的参考免疫程序为:生长育肥猪:断奶15天以上(50-60日龄)的猪免疫,免疫期为6个月,皮下注射1头份或2-3头份拌料;母猪产后25-30天免疫或一年普免2次,皮下注射1头份或2-3头份拌料;公猪每年春秋接种两次,皮下注射1头份或2-3头份拌料。在此强调,免疫前后1周禁用抗生素和中药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