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季节将至警惕丹毒
发布时间:
2018-08-09 00:00
作者:
田维普
2012年前本来接近消失匿迹的“猪丹毒”,却在近几年国内许多地区暴发或散发。“猪丹毒”是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俗称“打火印”。人也可感染称为“类丹毒”,常给养猪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又可对人类健康易构成威胁。
猪只身上有“打火印
猪丹毒重现江湖的原因:
1、近几年国家对饲料企业的严格把关,禁止了饲料企业在饲料中任意添加抗生素。
2、养殖场减少或停止了丹毒的免疫。
3、引种不规范,引入了带菌猪;场内外相对缺乏生物安全措施或执行不到位。
4、 蓝耳、圆环等免疫抑制,霉菌毒素超标,造成猪体的免疫系统处于严重的免疫抑制状态。
5、饲养管理差等各种应激因素,增加了该病的流行。
猪丹毒的流行特点:
高温高湿气候多发;3月龄以上猪只易感;寄生虫的感染、黄曲霉毒素的慢性感染可增加猪丹毒严重性。
临床症状:
急性:体温升高可达42℃以上,导致中大猪发病2-3天死亡,除了发热外观症状不明显。夏季发生急性较大面积死亡可以用青霉素或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治疗判断是否是丹毒。
丹毒引起败血症急性死亡
疹块型(亚急性):猪皮肤表面出现粉红色或黑褐红色疹块,突出皮肤表面,多为规则的长方形或菱形;粉红色到浅紫色病灶是非致死性的,而黑紫色通常表示已死亡告终(急性)。体温不高或稍高带持续时间不长,采食基本无影响。
猪皮肤表面出现粉红色或黑褐红色疹块
慢性:是由急性或亚急性转变来的,常见特征是关节炎,表现破行和运动障碍。
猪只关节炎
解剖症状:
急性:皮肤弥漫性出血;肺充血水肿;心外膜瘀斑或斑点状出血特别是左心房;卡他性-出血性胃炎,胃粘膜出血;脾脏充血呈樱桃红;淋巴结肿大充血;肾脏弥漫性暗红色、肿大,有“大红肾”之称。
丹毒引起典型的大红肾(图一)脾脏肿大(图二)
亚急性型:以皮肤(颈、背、腹侧)疹块为特征。疹块内血管扩张,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水肿浸润,有时有小点出血;肺充血、水肿。
慢性:主要是增生性、非化脓性关节炎,常见于跗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关节腔内出现大量的浆液性出血性滑液,滑膜出现增生;心瓣膜上疣状赘生物。
心脏的心瓣膜上的赘生物(图一)关节内增生物(图二)
疫苗免疫方法:
皮下、肌肉注射:
母猪:跟胎免疫,产后25-30天免疫一次或普免,1头份/头。
仔猪:50-60日龄免疫接种一次,1头份/头。
口服免疫:剂量加大,3-4头份/次
母猪,跟胎免疫1次或普免。
仔猪,断奶后50-60日龄左右口服一次,80-100日龄加强一次。
研究表明:口服应用剂量为20亿个菌为好,服菌后 30分钟再喂食可保证免疫效果。
猪丹毒活疫苗免疫时的注意事项:
1、疫苗免疫前后一周禁止使用抗生素
2、疫苗稀释后保存在阴暗出,4小时内用完
3、如有发病猪需在猪群稳定后或抗生素压制后15天以后免疫
4、避免对已有症状猪只进行免疫
猪丹毒防治建议:
1、防治:10%阿莫西林预混剂拌料2-4kg/T,饮水给药减半,连用7-10天,(考虑到发热可添加氟尼辛普甲胺2-3天),由于容易反弹不建议缩短投药时间,严重者分群集中治疗肌肉注射阿莫西林或者头孢菌素。
2、加强日常的卫生清理和消毒。
3、做好种猪群的体表寄生虫的防控。
4、控制饲料霉菌毒素。
5、做好免疫抑制性相关疫病的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