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妈妈关爱行动-------树立健康养殖理念
发布时间:
2019-03-13 00:00
作者:
高纪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畜禽动物养殖逐步实行集约化的养殖模式,但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流程规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病原体的不断变异,疫病流行已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2018年非洲猪瘟在国内的发生和蔓延,给中国的生猪养殖安全更是提出了严峻挑战,单纯依靠疫苗或药物去防控疫病已显得力不从心。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是目前畜牧养殖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积极引导广大畜牧业生产者转变养殖观念,正确处理好规模效益与疫病防控的关系,树立健康养殖,科学防控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1、健康养殖的内涵
健康养殖是指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运用生态学和营养学原理来指导生产,在提供“充足、全价、营养、健康”饲料日粮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有利于畜禽快速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使其在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的减少疾病发生,使养成的动物个体或食用商品健康、安全,无污染,实现养殖生态体系平衡。健康养殖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以畜禽为本”的理念,其核心应该是在畜牧生产全过程中,紧密围绕人类和畜禽健康、环境保护来组织生产。那么它自然就包括了养殖场(小区)的选址、规划布局、环境评估、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过程控制、劳动保护、生产环境控制、疾病预防控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节能减排、生产效率、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环境保护等内容。而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畜禽疾病防控,更不是单纯的畜禽疾病治疗。
2、当前规模化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规划布局不到位。根据《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规定,从养殖场选址防疫要求看,选址同时要满足离村庄、养殖场区、生活水源、交通主干线500米以上,场区要请专业技术人员设计,有整体规划布局,生活区与生产区要严格分开,有隔离设施的措施,有消毒池,生产区净、污道分开,有独立兽医室。总体来看,养殖集团和大规模养殖场是比较合格的,但在中小规模场,特别是散养户却是严重不到位的。
2.2动物福利不到位。由于选址规划不合理,缺少必要的实施设备和管理不当等,畜禽圈舍饲养密度过大、阴暗潮湿、空气污浊等,畜禽没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在保健方面,有些场依然重治疗,轻预防,轻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方案,过度使用消毒剂强制消毒,有病乱投医滥用药,致使久治不愈,忽视动物保健。
2.3投入品生产、使用控管不严。许多规模养殖场自己用预混料或浓缩料加工饲料,一般只重视配方,忽视原料质量,生产的饲料基本不送检化验。而且部分养殖场自产自用的饲料问题较多,抽检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兽药生产企业,不按兽药典和标准生产,超范围添加抗生素和生产假冒伪劣兽药。
2.4废弃物处理不规范。畜禽存栏数量的增加,圈舍产生了大量的甲烷、硫化氢、氨气等有毒有害气体,对这些气体基本上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吸收处理就排放到大气中去。产生的大量粪污只是部分得到无害化处理,一些地方养殖场病死畜禽没有按照无害化处理要求进行处理,而是销售给肉食品加工的作坊或抛尸野外。近年来,有关养殖场户抛尸河流和垃圾场的事件时有报道。这些都给疾病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条件。
总之,造成规模养殖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思想观念滞后。由于长期受传统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惯性思维影响,面对快速发展的规模化养殖依然偏重于养殖数量规模,在用人观念上,认为养殖就是“农民”干的脏、累、苦活,有人干就行;在技术研究应用上,侧重于传统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轻视环境控制和环境保护;在生产过程中,不能真正树立“以畜为本”,重病轻养,重治轻防,忽视畜禽基本福利;在产品生产上,追求产量,忽视质量和安全。二是技术力量极其薄弱。近年来,规模养殖场的快速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的矛盾日益彰显,技术力量非常薄弱。三是管理、技术推广和生产脱节。行政管理在政策制定、项目论证评审和验收等环节对业务部门技术作用发挥不够。有些企业着眼点偏重于项目资金,忽视项目技术含量。
3、如何实现健康养殖
健康养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思想意识、行政管理、技术推广和生产等方方面面。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要解决健康养殖的问题,就要从思想意识、行政管理、技术支撑和企业生产等层面人手,统筹兼顾,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3.1更新观念,增强疫病防控意识。大多数养殖者通常认识不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不能全面认识疫病流行的危害,不重视防重于治的原则,疏忽了生物安全对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导致防控措施不到位,引发各种动物疫病。要化解这个风险,就必须树立科学的防控观念,坚决摒弃“三分防、七分治”的传统观念,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防疫原则,要树立“健康养殖,科学防控”的理念。动物健康,生长发育就好,生产性能就高,并且预防是积极的、低成本的,一旦畜禽发病,再去治疗就会被动,既增加了饲养成本,又影响其生产性能,甚至死亡,给养殖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2行政部门要发挥行政职能,强化执法管理。一是落实养殖场备案制度,将规模养殖场 纳人行业准入管理。二是推行畜牧兽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涉及畜牧兽医技术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和鉴定考核,要求持证上岗。三是加大生产企业质量监管。组织经常性的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违法事件查处力度。四是大力推行畜产品市场准人和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制度。对进入农贸市场、超市的畜产品,实行先检测后人市的准人制度和产品追溯制度,鼓励养殖企业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五是做好定点屠宰管理接管工作,加大对定点屠宰监管,坚决取缔和惩处黑作坊私屠乱宰,斩断病死畜禽非法加工畜产品的利益链。六是建立病死畜禽公益性无害化处理机制。建立区域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站,对辖区养殖场户病死畜禽进行统一的规范的无害化处理。
3.3选址、布局等符合动物防疫条件
3.3.1选址。远离居民生活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与铁路、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米以上。位于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建在水质良好、地势高燥、环境幽静,无有害气体、烟雾、灰尘、及其污染的地区。并与农牧业发展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相结合,做到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3.3.2布局。场区周围建有围墙或隔离带,场内建筑分为生活区、生产区、生产辅助区,各区之间有隔离设施。各单元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或有隔离设施,要设置独立的引入动物隔离舍。生产辅助区内设置兽医室、患病动物隔离饲养舍、无害化处理设施。场内道路布局合理,污道、净道不重叠、不交叉。圈舍地面坚固耐用,设有运动场。
3.4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
3.4.1引种检疫。引种时,执行检疫审批制度,从信誉好、健康、无特定病原的种畜禽场引种,并了解当地疫情动态,及时申报产地检疫,运输途中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引进后实施落地申报和隔离观察,确认无疫后方可混群饲养。
3.4.2定期消毒。合理消毒是动物疫病防控的关键措施。养殖场要做好圈舍、环境、车辆、用具及人员的消毒。消毒液的配制要严格按照配比要求,选用清洁卫生的饮水进行配制。配制好后及时使用,以免药效下降而降低消毒效果。定期更换消毒池内消毒液,保证有效浓度,进场必须通过消毒池。保持养殖场及舍内卫生,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工作人员及其防护用品定期进行消毒。饲养用具要专栏专用,不得混用、借用、共用,用后应及时消毒备用。饲养人员不得相互串栏,对于外来参观人员,必须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及措施,加强出入场车
辆、工具等的消毒,预防病原体的感染及交叉传播。死亡畜禽必须焚烧或深埋,粪便和垫料进行无害化处理。
3.4.3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建立合理有效的免疫程序,是防控动物疫病的关键措施。免疫程序的制定要依据当地疫情流行情况,国家规定的强制免疫病种,结合本场发病史制定,同时进行免疫监测,了解抗体水平,及时调整免疫程序,做到合理、科学。此外,还要了解疫苗的质量特性,适宜的免疫接种方法和途径。
3.5加强管理,改善动物环境和福利待遇,实现健康养殖
3.5.1加强养殖场管理。科学、规范的管理是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和兽医综合性防疫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按一定的年龄、性别、群体等对畜禽进行分组饲养,实行全进全出制。对病死畜禽,应及时发现,及时无害化处理,严禁随意抛弃,成为新的传染源,造成更大的污染。每天及时清理畜禽排出的尿液、粪便,不能随意处理畜禽排泄物,最好使用生物发酵或焚烧的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
3.5.2提高饲养、防疫人员素质。养殖业的成败很大程度在于饲养管理者和防疫人员的素质,因此饲养管理者和防疫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市场意识和管理经验。同时对员工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建立岗位制度,使每个员工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和执行的标准、规范。定期组织员工学习、交流,多订阅相关专业报刊杂志。
3.5.3现代化生产。场内环境的有效控制和改善是预防疫病的重要环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达到畜牧业生产装备的现代化,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提高畜牧养殖业的生产水平,对畜禽养殖的上料、给水、除湿、调温等环节实行自动化控制,达到最佳的生产环境条件,饲养出健康的畜禽,生产出优质的畜禽产品。
3.5.4提高动物福利待遇。提高动物福利待遇是实现健康养殖的重要保证。在养殖生产过程中,树立健康养殖理念,善待动物,关爱动物,给动物施以“福利”待遇,使动物可以快速、健康的生长。
规模养殖场是通过以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最终获得较大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要确保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充分树立健康养殖的理念。其生产管理过程要求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要有合理的饲养管理制度,合理的养殖密度,同时要有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通过树立健康养殖理念,强化健康养殖战略,最终以无公害畜牧业的生产为结果,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