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妈妈关爱行动-------猪场降低“非瘟”感染的“九建立”“四减少”
发布时间:
2019-07-30 00:00
作者:
田伟普
1、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动物。在控制非洲猪瘟疫病当前尚未疫苗使用,我们能做的是建立猪场生物安全体系,落实生物安全制度,严格执行生物安全要求细则,来切断非瘟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杀死外源病毒,阻止非洲猪瘟的入场。
1、建立场外会客室
猪场是拥有上线行业(如饲料、药物等)和下线行业(屠宰场等)的,猪场不可能自己闭门造车。卖猪人员、供应商、保险公司人员等只能在会客室完成协商。会客室建立在猪场所在地的乡镇上,远离猪场。

2、建立场内生物安全执行情况检测小组
针对当前的场内生物安全措施,专人随时检查执行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3、建立场内人员生物安全细则培训
定期针对场内员工进行非洲猪瘟疫病防控及生物安全相关培训,提升员工的生物安全意识和其相关细则的执行力度。
4、建立人员入场场制度和场外隔离室
规模猪场的办公楼(隔离区)、生活区、生产区之间分别设有洗澡消毒间,将猪场办公区(隔离区)、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并在每个洗澡间设立污区和净区,污区和净区设立明显标识或物体遮挡(标识或物体遮挡以内通向生产区为净区,以外为污区),两区分别装置紫外线、臭氧式消毒设备,净区通往生活区或生产区,进入生产区的消毒间外设有踏脚池,踏脚池上方设置喷雾消毒设备(洗澡间提供供暖设备,提高人员进、出洗澡的可操作性)。隔离区48小时才能进入生活区,生活区隔离24小时,洗澡消毒更衣后才可进去生产区。严禁隔离区的衣服进入生活区,生活区的衣服进入生产区。

5、建立物品入场制度

建立场外门卫紫外线和臭氧间,对进场物、工具消毒,物包括日常生活用品、药物、小件生产线维修配件(大件需通过人员操作消毒,消毒以物体表面打湿为准,并在阳光下暴晒);工具也是高风险的东西。
6、建立场外消毒站和中转站
场外的买猪车辆:建立场外猪群中转站和场外消毒点(离场区2km以上),买猪车辆严禁在厂区周边停留,买猪车进入中转站前清洗消毒,干燥20分钟以上方可进入中转站。

原料车辆需在场外消毒点对车表面、驾驶室、驾驶员、轮胎消毒后,干燥20分钟以上;场内转猪场每次转猪前后都应进行清洗消毒后备用。

7、建立场内分区生产
猪场分区段管理,猪场各生产区段界线要有明显的标志,最好使用物理性隔墙隔离,明确划分各岗位员工的岗位职责(严禁员工相互窜舍,集体活动后消毒点集中消毒)。转群通道改为密闭式通道。
8、建立场内饮水消毒程序
猪场建立备用蓄水池,使用水首先储存在蓄水池中使用2%~3%氯制剂消毒备用。
9、建立场内饲料制粒车间
严禁从疫区(发病场处理)采购饲料或原料;对采购的饲料和原料可采样检测来排除污染饲料或原料(少用或不用肉骨粉、血浆蛋白等动物性原料);颗粒料在制粒时温度85℃20分钟。
减少场内与场外的任何接触性活动:
1、减少卖、淘猪只次数(做好猪只每月出售计划,集中出售);
2、减少物料的购买次数(做好每月物、料使用计划,集中采购);
3、减少职工进出次场数;
4、减少(甚至杜绝)访客人员进场次数等。
结语
消毒是生物安全措施中的重要措施,选择有效的消毒剂、使用最佳的消毒浓度、清洁掉消毒物上的有机物、保证在消毒物上作用时间、再配合合理消毒制度及程序等,就可有效降低非瘟感染猪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