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禽传染性支气管炎日益严峻的挑战
发布时间:
2019-12-20 00:00
作者: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是严重危害世界养禽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可感染所有日龄的鸡,主要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消化道相关组织以及其它组织如肾、输卵管和睾丸等,导致鸡只生长迟缓、发病死亡。肉鸡感染后,其饲料报酬降低、品质下降。此外,蛋雏鸡感染还会造成生殖系统永久非可逆损伤,表现为无产蛋高峰、产蛋数量与质量下降,出现“水袋鸡”、“假母鸡”;产蛋鸡感染IB后,会引起生产性能的下降,蛋清变得稀薄如水。总体来看,IB造成的生产效益的下降较死亡损失更大。自1937年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在美国被首次分离以来,该病的传播给世界养禽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中国首例IB在1972年出现于广东省。采用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联合免疫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其对养禽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一、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为有囊膜、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γ冠状病毒属。IBV基因组容易发生点突变、缺失、插入及毒株间的同源重组,导致基因变异株不断被分离。此外,IBV血清型众多,全世界报道的已有30多种。随着IBV的持续变异,新的血清型也不断涌现。
二、IBV流行病学研究
IBV血清型、基因型众多,流行范围广,持续的流行病学监控对IB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南北方饲养品种和饲养模式都不一样,因此IBV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的流行特点也不同。4/91型毒株在我国也广泛存在,该基因型毒株的分离比例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易与其他毒株发生重组,因此,4/91型毒株活疫苗应斟酌后使用。
三、临床分型
IBV临床分型主要是依据IBV感染鸡群后 ,不同毒株导致靶器官的临床症状来划分的。1931年Schalk等首次报道了呼吸道型IB,临床表现主要以张口呼吸、咳嗽、气管啰音等呼吸道症状为特征;1995年从中国胶东地区发现1株IBV变异株主要侵害后备母鸡的输卵管,从而导致产蛋障碍综合征;Wintefield 等于1962年首次发现了肾型IBV,典型症状是肾肿大、苍白、肾小管和输尿管充满尿酸盐。1986年 Elhouadfi 等在摩洛哥首次分离到嗜肠型IBV,该毒株临床上易造成肠道损伤;1995 年以来在我国江苏、山东等地先后出现了一种以腺胃肿胀、溃疡为特征的IBV,临床表现鸡群生长缓慢、消瘦和腹泻,主要病变为腺胃壁极度增厚、腺胃肿胀、乳头出血和溃疡,并伴有脓性分泌物;1991 年在英国发现了一种IB变异型(4/91或793/B)毒株,该毒株会引起深层肌肉坏死,导致蛋用种鸡死亡率升高,剖检表现为气管炎症、肾肿胀、胸肌苍白,严重的出血、水肿等病变。学者们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将 IBV 主要分为:呼吸道型、生殖障碍型、肾型、嗜肠型、腺胃型。
四、临床症状分析
根据临床多年的经验发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不同毒株在不同日龄鸡只中的流行情况不同。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冬季为甚。鸡群密度大、天气突变、通风不良、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饲料供应不足等均可促使本病发生。通常情况下雏鸡发病率是最高的,因此,IB的1日龄免疫是尤为重要的。
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发生在50日龄以内的鸡群,患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群基本上无明显的前期症状,常常突然发病,出现一过性的呼吸道症状,随后病鸡表现为伸颈张口呼吸,咳嗽、有气管啰音、打喷嚏、流鼻水,鸡嗜睡。
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在各个日龄鸡群中均有发生,但是15~50日龄发病的鸡群居多,育成鸡也时有发生。病鸡表现为羽毛松乱,采食量下降,神情呆滞,腹泻,排出灰白色稀便,发病后期共济失调,脱水,衰竭死亡。
如果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了30日龄内的雏鸡,将会对未来输卵管的发育造成永久性损害,使蛋鸡丧失产蛋能力,成为“假母鸡”,鸡群则没有产蛋高峰。此病变又称为生殖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群产蛋期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后,一般死亡率较低,临床主要表现为产蛋率下降,并产软壳蛋、畸形蛋或蛋壳粗糙,其他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同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对于肉鸡来说造成的损失也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冬季,鸡群表现出明显的伸颈张口呼吸,死亡后剖检可见支气管内有干酪样物堵塞。不过,这样的症状一般认为是先感染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后又感染了H9病毒、新城疫以及其他一些季节性的疾病,如鸡毒霉形体感染等继发性的感染。
五、剖检变化
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病变是在气管、 支气管和鼻腔内有浆液性或干酪样渗出物, 在气管的下部与支气管连接处或两侧支气管中有黄白色干酪样或黏液性栓子,其他器官无明显的病理变化。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病变是肾脏肿大、凸起、苍白,肾的前叶似花生豆样。肾小管和输尿管内充满尿酸盐结晶,肾脏呈斑驳状外观,并伴有肠炎的症状,其他脏器无明显的病理变化。
曾感染过呼吸型、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后的雏鸡,病愈后可见左侧输卵管出现浆液性小囊肿。到产蛋阶段,母鸡可见卵泡变形破裂,腹腔有卵黄样物质;或见输卵管发育不良, 正常蛋鸡的输卵管可达50~60厘米,而因传染性支气管炎造成损伤的鸡输卵管只有10厘米左右,严重的细小而闭塞;或见卵泡虽然发育正常,但输卵管会形成大小不等的浆液性囊肿,内有透明液体。输卵管壁变薄不能产蛋。
六、IBV检测技术
IBV临床症状与多种呼吸道疾病相似,临床中常与新城疫病毒等混合感染,IB的确诊需依靠实验室检测技术,其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病毒的分离主要为鸡胚传代,通过检查尿囊液是否对红细胞有凝集性,判断有无流感病毒和新城疫病毒的污染,同时做侏儒胚实验和NDV干扰实验来鉴定样品中是否含IBV病毒。
血清学方法主要为ELISA检测方法。ELISA检测方法简便快速且敏感性好而被广泛应用于IBV的抗原抗体检测,OIE也将其确定为标准方法。
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RT-PCR、RT-LAMP以及qRT-PCR等。RT-PCR的方法一般是根据IBV某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检验能否逆转录扩增出目的基因,判别是否含有IB病毒,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可快速鉴定尿囊液甚至是组织中Mass基因型毒株。
七、IBV 疫苗开发
IBV减毒活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良好的黏膜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IB的防控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上获得了广泛应用。减毒活疫苗适用于群体免疫,常用于种鸡和蛋鸡的首免以及肉鸡的免疫,具有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等特点。目前国内常用活疫苗有H120、H52、Ma5、M41、28/86、W93等 Mass血清型以及LDT3-A株减毒活疫苗和4/91型疫苗。H120和H52是我国引进的荷兰株疫苗,对我国流行的多数血清型IBV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因此成为国内使用最广的两种疫苗。H120常与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制成二联苗用于初生雏鸡,不同品种均可使用。H52毒力较H120强,只适用于接种1月龄以上的鸡,专供后备蛋鸡和种鸡的加强免疫接种,也常与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制成二联苗。H120株毒力弱,可用于1日龄雏鸡喷雾免疫。
IB灭活疫苗是由完整的IBV颗粒经理化方法灭活后制备的疫苗,安全性好且易于保存,主要在种鸡、蛋鸡开产时使用。灭活疫苗单独使用不能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能力,因此常用在活疫苗之后用来加强免疫。IBV往往与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等组成多联灭活苗。
此外,研究者也尝试加入不同佐剂来提高 IBV疫苗免疫效力。黄芪多糖由黄芪中提取,可作为免疫促进剂或调节剂。国内学者尝试将黄芪多糖作为DNA疫苗的佐剂,结果表明使用黄芪多糖作为佐剂可剂量依赖性提高IBV特异性抗体滴度。
八、IBV免疫程序研究
目前国内对IB的防控除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外,主要通过疫苗免疫接种来预防和控制该病,但不合理的免疫程序导致免疫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目前,为有效防治IBV的发生,国内多将弱毒疫苗滴鼻和灭活疫苗注射结合起来使用。如选择安全、高效的疫苗常见的弱毒苗有H120和H52,H120毒力弱用于雏鸡的首次免疫;H52毒力较强,用于2月龄以上鸡第二次免疫;两种苗均可喷雾、点眼、滴鼻、饮水,H120免疫期约2个月,H52免疫期可达6个月。同时为了减少在产蛋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暴发,在种鸡和蛋鸡开产前,接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油乳剂灭活苗可使整个产蛋期都获得抗体保护,同时要在产蛋期每间隔8–10周适当做好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的饮水或者喷雾免疫。
对于肉鸡而言,一个饲养周期要做1~2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的免疫,首先是提倡早期免疫,建议从孵化场就开始进行免疫,第二次免疫一般放在7~10日龄;对于疾病威胁比较严重的地区,可以进行第三次免疫。
此外,要确定免疫次数,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对于免疫次数,临床需要根据鸡的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地区传染性支气管炎感染的压力来制定免疫程序。对于商品蛋鸡来说,根据当时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使用活疫苗时要注意疫苗在常温坏境中毒力下降快,疫苗稀释后必须在30min内滴完。活疫苗免疫最好采用滴鼻或点眼的免疫方法,有利于局部抗体的产生,增加灭活疫苗使用量可提高免疫保护效果。建议蛋鸡免疫程序如下:
九、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综合防治
采取科学饲养与卫生防控和疫苗免疫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是目前预防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有效手段。
1、科学饲养与卫生防控
由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给集约化养鸡场造成巨大损失的呼吸道传染病。目前比较有效的预防方法,还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空舍期和饲养期鸡舍的消毒工作,合理控制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条件,减少鸡群的应激危害。鸡群感染该病后易带毒且排毒期较长,因此,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控制好鸡舍内的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条件,调整好饲养密度,尽量减少鸡群应激;科学配制饲料,合理补给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做好饲养期内鸡场消毒和带鸡消毒工作。
2、疫苗免疫
在生产实践中最有效的控制IB的措施仍是疫苗免疫。目前常用的IBV疫苗主要是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的优点。其中,H120、H52疫苗株主要针对呼吸道型支气管炎的预防,对某些肾型IB也有一定的交叉保护,对大多数血清型的IBV毒株都有较高的免疫效价,是国内使用广泛的2个疫苗株。
3、发病后的防控措施
传染性支气管炎为病毒性疾病,发生后无特效药物治疗。对发病鸡群注意保暖、通风换气、带鸡消毒、适当增加多维用量、适度使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等可有效减少发病鸡死亡。
鸡群发生IBV感染后国外往往不进行治疗,但是,因为中药能够调节、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非特异性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残毒较低或无残毒,不易产生抗药性,且中药治疗成本较低,临床治疗效果较好,用山西瑞象的瑞沃喉润宝(麻杏石甘口服液)+吉米星(10%替米考星溶液),对自然发生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鸡进行治疗,治疗5d后鸡群病情能得到有效控制。
在我国,中药被广泛地应用于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此外,国内也常将中药治疗结合常规西医治疗以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可以有效减少养鸡业的损失。
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带来的其它危害
2019 年 1-9 月份禽源病毒检出情况:
(1)滑液囊支原体(MS)检出率最高,可达到 38.0%;败血支原体(MG),的检出率排在第二位,检出率可达 37.0%;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检出率排在第三位,检出率可达33.4%;检出率第四的为禽传染性法氏囊(IBD),检出率为 23.5%;FAdV-Ⅰ的检出率为 22.5%,排在第五位,提示家禽病毒病中应重点关注这五种病毒;
(2)水禽源病毒中,鸭圆环病毒(DucV)的检出率最高,可达 53.8%;其次为小鹅瘟病毒(GPV),检出率可达 30.5%;鸭病毒性肝炎Ⅲ型(DHV-Ⅲ)的检出率排在第三位,检出率为 18.9%。
(3)常见病毒病 AIV-H9 的检出率为 13.1%,提示 AIV-H9 的防控也不容忽视。
从以上为某检测中心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家禽疾病里以支原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禽腺病毒的发病检出率为最高。目前大多数家禽饲养场基本都在使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禽腺病毒疫苗,但为什么这两个疾病的发病始终居高不下呢?而且现在有人说了禽腺病毒的疫苗不好使了,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把这两个疫病的发病归属于病毒又变异了,等等。但很少有人关注过这两个疾病发生的相关性问题,以及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措施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禽腺病毒并不是一个新发现的病毒,是20世纪70年代就发现的一个病毒,甚至可以说是鸡群中常在的一个病毒,一直未给养禽业造成太大的损失,所以过去很少有人关注太多的过它,但在鸡群中可以经常检出。大约在十年前由于所谓的“安卡拉病”的高发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这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给家禽饲养场造成的损失也同时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但我们很少有人关注过这两个病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我在田间的观察发现,其实是养殖场在防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方面首先出了问题,由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而激发出了禽腺病毒的致病性,因此说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才是罪魁祸首,只要我们做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禽腺病毒病就迎刃而解。
但为什么这些年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方面出了问题呢,这与我们在防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方面长期依赖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二联苗有关。其实,要想防控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必须要在雏鸡出壳后或在1日龄使用H120单苗进行免疫,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控方面,早期的占位免疫和细胞免疫是非常重要的。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在鸡疫病发生方面可以说是万病之源,鸡一旦感染IBV,就打开了其它疫病进入的大门,现在的MG、MS的高发都与IB的高发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一定要关注IB的早期免疫。
十一、结语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型众多、流行时间长,其不同基因型毒株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新的变异株不断出现,为该病的防控带来了严峻挑战,对该病的防控将是一场持久战。加强流行病学监测、了解病毒流行规律是控制该病的基础。在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的前提下,采用科学的免疫程序可以有效控制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