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腺病毒的流行及防控措施
发布时间:
2020-03-02 00:00
作者:
王和平
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是禽体内的一种条件性病原体,一般情况下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在某些条件下,特别是并发感染时,腺病毒会表现严重的致病性。根据群特异性抗原的不同,分为三个群,分别是Ⅰ亚群、Ⅱ亚群和Ⅲ亚群。Ⅰ群禽腺病毒具有共同的群抗原,共12个血清型,普遍存在于鸡、鸭、鹅体内,一些血清型在肉鸡、野鸡、火鸡、鸽子、鹦鹉、长尾鸭、猎鹰中也有发现。临床主要表现为包涵体肝炎(Inclusion body hepatitis,IBH)、心包积液综合症(hydropericardium syndrome,HPS)和肌胃糜烂症(adenoviral gizzard ero-sion,AGH)。Ⅱ群禽腺病毒主要引起火鸡出血性肠炎;Ⅲ群禽腺病毒主要引起减蛋综合征。当前我国多个省份暴发了由Ⅰ群禽腺病毒引发的疫病,给养殖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病原学
1.1概述
禽腺病毒Ⅰ群病毒粒子直径70~90nm,无囊膜,呈二十面体对称,病毒粒子具有252个壳粒,240个非顶角壳粒为六邻体(hexon),12个顶角壳粒为五邻体(penton),每个五邻体有2条纤维(fiber)突起(见图1)。病毒粒子在感染细胞核内常呈晶格状排列。
禽腺病毒Ⅰ群核酸为双股DNA,占整个病毒粒子的11.3%-13.5%,其余部分为蛋白质。六邻体,五邻体和纤维突起是FADV-Ⅰ的主要结构蛋白,构成了病毒的核衣壳;非结构蛋白包括ElA、E1B、ADP(E3)、E4、pol、DBP (E2A)、pIVaⅡ、52/55K、EP、100K、33K等。
禽腺病毒Ⅰ群耐酸,故能通过胃肠道而继续保持活性,许多禽腺病毒Ⅰ群就是从动物的粪便中获得的。禽腺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对乙醚、氯仿、胰蛋白酶和脂溶剂均有一定的抵抗力,可耐受pH值 3~9,在-20℃时可长期存活,对热具有耐受力,60℃病毒可存活30min,50℃ 2h不能灭活病毒,在室温下病毒可存活6个月,煮沸5min可灭活病毒,0.1%的甲醛可灭活病毒。
禽腺病毒Ⅰ群的结构示意图
1.2Ⅰ群禽腺病毒的血清型分类
根据限制性酶切片段图谱,Ⅰ群禽腺病毒被分为A、B、C、D、E5个种,根据血清交叉中和分为1、2、3、4、5、6、7、8a、8b、9、10、11共12个血清型(见下表)。大部分血清型之间几乎无交叉保护性,部分血清型之间有一定的交叉保护性,如血清型8b和11型。病毒感染鸡群后,诱发中和及沉淀两种抗体,短期内禽类还能再次被感染,并排毒。所有血清型的FAdV都能引起IBH,FAdV-4可引起鸡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Inclusion body hepatitis/hydropericardium syndrome,IBH/HPS),又称安卡拉病(Ankara disease)。血清1、8a 和8b型能引起禽肌胃糜烂。
二、流行病学
近年来,FAdV-Ⅰ所引起的心包积水综合征和包涵体肝炎的临床病例数量在世界各地明显增加,给许多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印度、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FAdV-Ⅰ广泛存在于多种禽类的消化道和呼吸道中,可保持潜伏感染,在鸡群中至少潜伏1个代次,而用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检测不到,但在一定条件下,将作为继发病原引起鸡群发病和死亡。FAdV-Ⅰ主要侵害幼龄鸡群,特别是3~8周龄的育雏、育成期肉鸡,病死率最高可达80%。 FAdV既可通过孵化种蛋垂直传播,又可通过病鸡向健康鸡水平传播,但以垂直传播为主。
2015年以来,我国多地区鸡群暴发由FAdV-Ⅰ引起的心包积液综合征和鸡包涵体肝炎疫情,从高发病地区血清型分析来看,主要为C(血清4型)和E(血清8型)。 FAdV-I的12种血清型均可以引起包涵体肝炎,但目前以FAdV-8a/b为主,而引起心包积水综合征只有FAdV-4型。
2.1鸡包涵体肝炎(IBH)
该病于1963年首次在美国发生,随后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生,现已流行于亚、非、拉、美世界各国。我国于1976年首先在台湾省发现该病,1980年以后我国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先后有该病发生的报道。IBH现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养禽业发展的传染病。
在禽腺病毒I群的12个血清型中,能引起鸡包涵体肝炎的多见于血清1、2、3、4、5、7、8、10型,中国流行的包涵体肝炎的主要为FAdV-8b和FAdV-11,以发病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批次发病特点明显为特征。病鸡以贫血和出血性黄肝病为主要病变。在显微镜下,在肝细胞的细胞核中,可检测到嗜碱性或嗜酸性包涵体。
2.2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HHS)
本病主要发生于3~5周龄的肉鸡,也可发生于相似的日龄段种鸡和蛋鸡,肉鸡的病死率高达80%,而蛋鸡的病死率仅在10%以下。心包积水综合征在初期诊断较为困难,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发病7天后,日死亡量突然上升,维持1~2周后,死亡率逐渐下降,病鸡精神萎靡不振,排黄绿色粪便,解剖死亡鸡组织脏器可见有明显的心包积水,肾脏和肺脏肿大,肝脏肿大、变色、坏死,肝细胞内有嗜碱性包涵体。
2.3肌胃糜烂症(AGE)
1993年报道了砂囊糜烂是由FADV-Ⅰ引起的,在日本,AGE在肉鸡中引起了两次暴发,无任何临诊症状,但剖检发现肌胃黏膜坏死,在肌胃变质的上皮细胞核内存在包涵体。到目前为止,报道都来自于日本,且除了确诊一例血清8型的感染外,绝大多数的分离株为血清1型。
FADV-Ⅰ既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病毒,也可以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或排泄物特别是粪便而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水平传播,但以垂直传播为主。两种传播方式结合使得病毒可以快速地呈现放射样的传播,特别是养殖模式比较复杂、养殖品种多样、养殖管理粗放等情况下,发病会更严重。
三、防治措施
3.1 加强饲养管理
保证养殖环境的安静舒适,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的应激因素,在保证温度的同时合理通风, 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饮水和饲料的干净。加强营养的供应,科学的补充微量元素、B族维生素、VC、VK及鱼肝油等,以增强鸡群抗病能力。
3.2 谨慎引种,防止通过引种引进病鸡或带毒鸡
鉴于Ⅰ群禽腺病毒具有垂直传播的特性,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禁止从疫区、病史场引种及购进商品雏禽。必须对外引种及购进商品雏禽时务必要抓好检疫检验、早期阳性个体淘汰及入场前隔离观察等防范措施,严防外来病原体入侵。
3.3注重生物安全
养殖场做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禁止场外无关人员及车辆、用具等未经消毒随意进入禽场(舍、栏),必须进入时严格执行全身衣物及足底消毒处理,禁止使用未经消毒的用具或将用具串场(舍/栏)使用。发生疫情时,对病死鸡及污染物全部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对发病鸡全部隔离饲养。采用高敏消毒剂对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进行消毒灭源,将禽舍小环境中的病原体含量降至安全值范围内。对养殖场及周边环境利用生石灰或3%氢氧化钠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对鸡群利用0.3%过氧乙酸溶液等消毒药喷雾消毒,每天2次,连续消毒一周。
3.4 对症治疗
对已发病鸡群对症治疗。可在饮水中添加山西瑞象黄芪多糖口服液(300水斤/瓶,全天饮水量计算,每日集中1次饮用,连用3-5天)或瑞沃呼独清(山西瑞象双黄连口服液,300斤水/瓶,全天饮水量计算,每日集中1次饮用,连用3-5天)等抗病毒中药,同时配合保肝护肾的中药如山西瑞象清解合剂(500斤水/瓶,全天饮水量计算,每日集中1次饮用,连用4-5天),为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3.5生物防控
疫苗免疫是预防该病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加拿大均使用FAdV-4制备的商品化灭活疫苗,泰国曾研制FAdV-2灭活疫苗,加拿大使用FAdV-11和FAdV-8b二价灭活疫苗,墨西哥使用“NDV(La Sota株)+FAdV-4”二联灭活疫苗,澳大利亚、奥地利研制了FAdV-4弱毒活疫苗。目前我国已有多家企业正在申报FAdV-4灭活疫苗临床试验,主要为单苗和鸡新城疫+H9N2亚型禽流感+FAdV-4三联灭活疫苗。另外有人用干扰素制剂、卵黄抗体、肝组织制成的组织疫苗等,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6 重视免疫抑制性疾病及其它疫病的免疫防控
鸡场要避免传染性法氏囊、鸡传染性贫血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因为这些疾病能造成机体免疫抑制,增加发生腺病毒的可能性。如果混合感染也可增强腺病毒的致病性,造成较大损失。同时要加强MD、ND、AI和IB的免疫,并确保免疫效果。特别是要做好IB疫苗的免疫,通过我们在田间的观察发现,一些养殖场在防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方面首先出了问题,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而激发出了禽腺病毒的致病性,因此防控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对腺病毒的防控至关重要!
推荐免疫方案:
① 1日龄:湖南中岸生物支力康(H120)喷雾免疫或点眼免疫;
② 7-9日龄:湖南中岸生物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新舒平(La Sota株+H120株)点眼免疫;7-9日龄:湖南中岸生物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润立泰(La Sota株+WD株)颈部皮下注射;
③ 21日龄:湖南中岸生物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新舒平(La Sota株+H120株)饮水免疫。